
明末清初的顾炎武,向来以经世致用的学问闻名,他不写空洞的咏物诗,每一句笔墨都藏着做人做事的实在道理。
《子房》这首小诗,看似在写张良的智慧,实则借这位汉代开国功臣的典故,把“时机”与“分寸”的处世哲学说透了。
天道有盛有衰,做人做事既要懂顺应规律,更要懂耐心等待,急功近利从来不如顺势而为。
《子房》
明末清初·顾炎武
天道有盈虚,智者乘时作。
取果半青黄,不如待自落。
“天道有盈虚,智者乘时作”,开篇两句就点透了世事的本质。
顾炎武说,天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,就像月亮有圆有缺,潮水有涨有落,世事也总有盛衰起伏、盈满亏空的变化。
而真正的智者,从不会逆势而行,更不会盲目行动,他们懂得观察这种“盈虚”的规律,在合适的时机里顺势出手。
这里的“乘时作”,不是急着抢功,更不是见缝插针地钻营,而是“该出手时再出手”的清醒。
顾炎武特意以张良(子房)为名写这首诗,藏着深意。
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,从不是凭着一腔热血蛮干:鸿门宴上,他不硬拼,而是借项伯的关系化解危机;
刘邦被项羽围困时,他不急于劝战,而是建议联合韩信、彭越形成合围;天下初定时,他不贪恋权位,而是婉拒封赏,选择归隐。
这正是“乘时作”的智慧——该隐忍时绝不冒进,该发力时绝不犹豫,顺着世事变化的节奏行动,才能事半功倍。
顾炎武想借张良的例子说明,所谓“智者”,从来不是能力强的人,而是懂顺应规律、把握时机的人。
诗的后两句“取果半青黄,不如待自落”,把“时机”的道理说得更通俗,也更戳中急功近利的误区。
青涩泛黄的果子,看着快要成熟,可真摘下来咬一口,又酸又涩,食之无味;可要是再等一等,等它熟透了自己落下来,果肉饱满甘甜,才是真正的收获。
顾炎武用这个简单的比喻,道尽了“分寸”与“耐心”的重要性。
做事就像摘果子,时机没到,再着急也没用,强行去做,只会得到“半青黄”的残缺结果;等条件成熟了,一切自然水到渠成,收获才是圆满的。
这里的“待自落”,绝不是消极的等待,不是什么都不做的躺平。
图片
它是一种“主动的等待”:就像果农要浇水、施肥,让果子慢慢生长,智者也要在等待的过程中积蓄力量、观察时机,而不是守株待兔。
张良在辅佐刘邦之前,曾隐居下邳,静观天下大势;在刘邦创业初期,他默默谋划,从不急于求成,这正是“待自落”的智慧。
在时机未到之时做好准备,等万事俱备,再顺势收获成果。
顾炎武看透了世人的通病:总想着“早一步”,总怕“慢了就没机会”,可往往越是急着伸手,越是离想要的结果越远。
顾炎武生活在朝代更迭的乱世,见过太多因逆势而为、急功近利而失败的人和事。
有的人力争朝夕地抢权夺利,终身败名裂;有的人不顾时势强行起事,结果功亏一篑。
所以他写《子房》,不只是歌颂张良,更是给世人敲警钟——做人做事,要懂“天道盈虚”的规律,更要懂“待果自落”的耐心。
所谓智慧,不是“无所不能”,而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;不是“越快越好”,而是“越准越好”。
这首诗里藏着的,是顾炎武一生践行的处世准则:不空谈、不冒进,顺应规律、把握时机。
它告诉我们,世间万事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四季轮回、果实成熟,急不来也抢不得。
该等待时,就沉下心积蓄力量;该行动时,就顺着时势果断出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,配资咨询平台,配资指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